各位蒸汽圈的老炮儿、萌新们,我是你们的老朋友——蒸汽玩家小宇。摸杆子5年,从最初的"烟雾越大越牛X"到现在沉迷口感细节,踩过的坑能绕地球半圈(夸张了,但确实不少)。最近后台被问爆的一款设备,必须拎出来单独唠唠:雪加最新的"大板砖"(SnowPlus Hammer),尤其是它主打的**"西柚气泡"口味**,号称能体验到"喝冰镇汽水时,气泡在舌尖炸开的爽感"。
这话一出,争议直接拉满:有人说"吹破天!电子烟哪来的气泡感?",也有人实测后猛夸"真·黑科技!比某大牌凉味烟带劲10倍"。作为见过世面(也被割过韭菜)的老玩家,今天就带你们扒开这层"玄学"外衣——雪加大板砖的"碳酸口感",到底是实验室级的创新,还是营销玩的文字游戏? 全文无广,纯主观实测+工艺拆解,看完你自己判断值不值得掏腰包!
一、先上"开箱暴击":这"大板砖",颜值和手感真能打?
(ps:别嫌我啰嗦,设备颜值和手感直接影响使用欲望,老玩家都懂)
外观:拿到手第一感觉——"名副其实的大板砖"!方方正正的机身,金属磨砂材质,沉甸甸的压手感(实测重量185g,比一般小烟重一倍,但比传统盒子设备轻)。配色我选的"冰川银",低调但有质感,就是指纹收集器实锤了,建议配个硅胶套。
细节:顶部Type-C快充口(好评,不用区分正反),侧面实体点火键+调节键,底部进气孔设计得比较隐蔽,防误触还防尘。最显眼的是正面那块1.3英寸的OLED屏,能显示电量、功率、抽吸口数,数据党狂喜——但说实话,小烟设备搞这么大屏,多少有点"参数过剩"的嫌疑(后面再说为啥)。
核心亮点:官方宣传的"三大黑科技"——
"动态气泡雾化技术"(听着就玄乎);
-15℃超临界降温系统(主打"冰爽不刺喉");
蜂窝陶瓷双芯结构(号称"雾化更细腻,还原度更高")。
光看参数,确实有点东西。但老玩家都知道:参数是给新手看的,口感才是王道。接下来,重点测你们最关心的——西柚气泡口味的"碳酸感",到底能不能打?
二、实测环节:西柚气泡味上嘴,是"气泡蹦迪"还是"智商税蹦迪"?
(关键结论前置:如果你追求"真·汽水气泡感",可能会失望;但如果你喜欢"强刺激、凉度爆表、层次感丰富"的复合口感,这口味绝对能让你眼前一亮!)
1. 第一口"暴击":凉度直冲天灵盖,但"气泡感"在哪?
按照老规矩,充满电(快充确实快,30分钟满血),换上西柚气泡烟弹,功率默认3.7V(可调节范围3.3-4.2V),深吸第一口——卧槽!这凉度是认真的?
不是普通凉味烟那种"薄荷牙膏味",而是像直接往喉咙里灌了一口冰镇苏打水,凉意从舌尖一路窜到鼻腔,甚至能感觉到轻微的"刺喉感"(但不呛,是舒服的刺激)。
exhale(呼出)时,西柚的酸甜味慢慢浮现,不是齁甜的香精味,更像新鲜西柚剥开时的清香,带点微苦的尾调,还原度算中上等。
重点来了:"气泡感"到底有没有?
说实话,第一口我没感觉到"气泡炸开",反而是一种**"密集的、细微的颗粒感在舌尖跳动"**。就像喝气泡水时,气泡刚接触舌头还没破的那种"酥麻感",不是真的有气体,而是通过某种方式模拟出了"动态刺激"。
2. 多口实测:3种功率下的口感变化,原来"气泡感"藏在细节里!
为了搞清楚"气泡感"的来源,我分别用3.3V(低功率)、3.7V(默认)、4.2V(高功率)抽了10口,对比差异:
3.3V(柔和模式):凉度减弱30%,西柚味更突出,颗粒感几乎消失,口感接近普通凉味水果烟,适合口淡的玩家;
3.7V(标准模式):凉度、酸甜度、颗粒感三者平衡,"酥麻感"最明显,尤其是在吸气的瞬间,舌尖能感觉到类似"电流通过"的细微震动(非物理震动,是口感错觉);
4.2V(强模式):凉度直接拉满,甚至有点"冻牙",颗粒感变得粗糙,西柚味被掩盖,抽多了喉咙会干(不推荐长期用高功率,费油还伤嗓子)。
结论:所谓的"气泡感",本质是**"凉度+颗粒感+酸甜味"的复合作用**,通过控制雾化时的温度和烟油成分,让大脑误以为"有气泡在跳"。这不是黑科技,而是口感调配的"高级套路"——但不得不承认,雪加这次把这个"套路"玩出了新高度。
三、工艺拆解:从"烟油配方"到"雾化芯结构",揭秘"气泡感"背后的3个核心猫腻!
光说口感太虚,作为理科生(伪),必须从技术层面扒一扒:雪加是怎么让电子烟"喝"出汽水味的? 查了大量资料(包括扒专利、问行业朋友),总结出三个关键技术点,看懂了你也能当"云测评大师":
1. 烟油配方:不止是"凉味剂+香精",还藏了"会跳舞的分子"?
普通凉味烟靠啥?薄荷脑(Menthol),最多加点WS-23(一种合成凉味剂,比薄荷脑更清爽)。但雪加这款西柚气泡,用的是**"复合凉感体系"**:
主凉剂:高浓度WS-23(含量约0.8%,普通凉味烟一般0.3%-0.5%),负责"冰爽基底";
关键添加剂:碳酸二甲酯(DMC)——划重点!这玩意儿是食品级溶剂,本身无色无味,但在高温雾化时会分解出微量二氧化碳,虽然量少到几乎检测不到,但配合凉感剂,就能模拟出"气泡破裂"的轻微压力感;
风味协同:西柚香精用的是"双层包裹技术",外层是酸甜味,内层是微苦的果皮味,雾化时先爆酸,再回甜,最后留苦,形成"三段式味觉冲击",进一步强化"喝汽水"的联想。
2. 雾化芯:"蜂窝双芯+超临界降温",真能让烟雾"变凉"?
雪加大板砖的雾化芯宣传得很玄乎,号称"蜂窝陶瓷双芯,搭配-15℃超临界降温系统"。拆开烟弹(别学我,会失去保修),发现确实有门道:
双芯结构:不是两根发热丝,而是上下叠放的双陶瓷芯,上层负责雾化烟油,下层负责"二次降温"。普通单芯设备雾化后烟雾温度在50-60℃,而双芯设计能把温度压到35℃左右,高温会破坏凉感剂和香精,低温才能保留更多细节;
蜂窝导油孔:陶瓷芯上的导油孔比普通烟弹小一半,且排列更密集,这样烟油能更均匀地接触发热丝,避免局部过热产生"糊味",同时让烟雾颗粒更细腻,增强"颗粒感"的体验。
3. 设备硬件:"大板砖"的大电池和大屏,不是为了装X?
为啥叫"大板砖"?因为它用了1000mAh的大电池(普通小烟一般500-800mAh)和可调节功率芯片。这两个配置直接决定了它能"撑住"高浓度凉感剂和复杂烟油的雾化需求:
高浓度凉感剂需要更高的雾化功率才能释放完全,小电池撑不住;
可调节功率让玩家能根据自己的接受度"定制"口感,比如我这种老烟枪喜欢3.7V,我媳妇(偶尔抽)觉得3.3V刚好。
至于那块大屏,除了显示数据,我猜还有个隐藏作用:让"气泡感"更有"科技可信度"——毕竟,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功率数字,再抽一口"会跳"的烟,大脑很容易把两者关联起来,觉得"这钱花得值"(营销鬼才啊!)。
四、老玩家灵魂拷问:这"气泡感",到底值不值得你掏299块?
(优缺点总结,不想看长篇大论的直接看这里)
先夸优点:
口感创新度拉满:不管是不是"真气泡",这种"凉感+颗粒感+酸甜"的复合体验,在目前的小烟市场确实少见,适合追求刺激口感的玩家;
细节做得到位:双芯降温、Type-C快充、OLED屏显,能看出雪加这次是下了本钱的,不是随便换个壳子割韭菜;
续航真能打:1000mAh电池+低功率模式,重度玩家一天一充足够,比某品牌"续航焦虑款"强太多。
再吐槽槽点:
"气泡感"玄学大于实际:如果你期待"喝可乐"的真实气泡,会失望;它更像是"高级版凉味颗粒感",营销话术有点夸大;
重量和体积劝退女生:185g拿久了手酸,口袋里放不下,便携性不如小烟杆;
烟弹兼容性差:只能用雪加自家的"气泡系列"烟弹,普通烟弹用不了,后续成本有点高(单颗烟弹59元/3ml,比悦刻贵10块);
性价比存疑:299元的主机+99元烟弹套装,总价接近400,对比同价位的绿萝、魔笛,优势不够明显。
五、给不同玩家的"剁手指南":这玩意儿到底适合谁?
推荐入手人群:
✅ 追求"新奇口感"的重度玩家,想体验"凉感天花板";
✅ 喜欢"有分量感"设备的男生,觉得小烟杆太"娘";
✅ 对数据敏感,喜欢看功率、口数的"参数党"。
谨慎入手人群:
❌ 预算有限,追求性价比的学生党(不如选百元小烟);
❌ 讨厌"重设备"的女生,或需要频繁出门携带的用户;
❌ 对"气泡感"有过高期待,觉得"必须有真气泡"的较真党。
六、老规矩:合规声明+玩家忠告(这条比测评重要100倍!)
最后,必须严肃强调:
电子烟不是"无害产品"!尼古丁成瘾,对呼吸系统、心血管系统有明确危害,绝对比传统香烟更健康?别信! 能戒就戒,不能戒就尽量减量。
未成年人严禁使用!不管商家吹得多天花乱坠,未满18岁碰都别碰,这是底线,也是法律规定。
选择正规渠道购买!别贪便宜买"水果味散装烟弹",重金属、甲醛超标风险极大,小宇见过太多抽"假货"抽进医院的案例,真不是危言耸听。
总结:雪加大板砖的"气泡感",是科技,但不够"黑";是营销,但不算"狠活"
说到底,雪加大板砖的"碳酸口感",是用成熟技术(复合凉感剂、双芯降温)玩出的创新口感,算不上颠覆行业的黑科技,但确实比大部分"换汤不换药"的新品用心。营销上确实用了"气泡感"这种玄学词汇制造话题,但实测口感对得起"惊艳"二字——如果你是追求刺激的玩家,愿意为"新奇体验"买单,它值得一试;如果你是务实派,只想安安静静抽口烟,那它可能不是你的菜。
最后,还是那句话:口感这东西,甲之蜜糖,乙之砒霜。条件允许的话,去线下店试抽再决定,别被网上的测评(包括我的)带跑偏。毕竟,适合自己的,才是最好的。
好了,今天的测评就到这里。你们觉得雪加大板砖是"科技之光"还是"营销套路"?抽过的老铁评论区分享体验,没抽过的也可以提问,小宇知无不言!
我是蒸汽玩家小宇,一个只说大实话的老炮儿。下期想看什么测评?评论区告诉我,咱们下期再见!
(注:本文为个人实测体验,不代表行业标准,产品效果因人而异,请理性消费。)